2025-07-17
分享到
。它标志着,无人战争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一起深度分析,未来的无人化战争的形态,以及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触及技术、战术、战略乃至伦理法律各个层面。核心在于人工智能(AI)算法的突破,它如同无人系统的“大脑”,赋予其自主感知、决策与行动能力,驱动传感器、动力、通信等关键技术的革新。
空中,“蜂群”与“忠诚僚机”战术正颠覆制空权争夺;地面,钢铁洪流与“地下奇兵”拓展作战疆域;水面/水下,“幽灵舰队”与“深海猎手”悄然改变海战规则。跨域协同与“母舰”投送则致力于构建一体化无人作战体系。
伦理与法律层面,自主武器系统带来的“杀手机器人”争议、“问责空白”等问题,亟待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我们正站在一个战争形态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无人化战争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遥远构想,而是真切地降临在我们面前。 从高空翱翔的无人机到深海潜行的无人潜航器,从陆地驰骋的无人战车到悄然渗透的“地下奇兵”,无人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现代战场的每一个角落。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人工智能、传感器、动力、通信网络等尖端技术的集群式突破与深度融合。这些技术不仅赋予了无人装备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更在战术、战略乃至伦理法律层面引发了颠覆性的连锁反应。无人化战争正在重新定义战争的规则、改写力量的平衡,并对国际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其技术内核,洞察其战术革新,评估其战略冲击,并审慎思考其带来的伦理与法律困境,以期在拥抱变革的同时,有效应对挑战,共同塑造未来无人化战争的规则与秩序。
无人化战争的基石在于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如同无人系统的“器官”,共同构成了其高效运作的基础。
人工智能算法是无人化战争的核心驱动力,扮演着无人系统“大脑”的角色,赋予其自主感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AI算法能够处理海量数据,识别模式,并快速做出判断,从而显著提升作战效率和反应速度。例如,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开发的阿尔法超视距空战系统,采用了模糊遗传算法,能够在与人类飞行员的无数次对抗中学习指挥决策经验,提取并生成决策机制,这标志着AI在战术层面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 。此外,AI算法在情报处理和分析研判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自主聚类、最优路径等智能算法模型,可以自动处理海量异构信息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数据比对、去伪消重、多源融合和分类封装,形成结构化数据库,辅助情报人员掌握敌兵力部署、作战意图和行动方式,即时自主研判战场态势并预测发展趋势 。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利用广度优先搜索等智能算法,在充分理解战场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决策建议,为指挥员快速定下决心提供所需的情报信息,从而大大缩短指挥决策周期 。
AI算法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高级别的自主性和智能化迈进。大语言模型(LLMs)、视觉基础模型(VF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s)等基础模型(FMs)的集成,正在显著提升无人机系统(UAVs)的智能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任务 。例如,在视觉感知方面,基础模型能够实现零样本语义分割,无需手动标注即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灵活定义和指导分割任务,并在跨域泛化方面表现出色 。在深度估计方面,结合了Depth Anything模型的相对深度估计和全球数字高程模型(GDEM)数据的TanDepth框架,能够生成具有真实世界维度的精确深度图像,在复杂地形和动态飞行环境中表现出色 。未来,AI算法将更加注重人机协同,设计融入指挥员决策的、面向城市作战需求的柔性互补人机协同任务规划问题求解方法,以更好地完成大规模、动态及不确定环境下的规划预案生成任务,减少指挥员或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规划成功率和效率 。然而,AI算法的“黑箱”特性和潜在的偏见问题,以及在高强度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稳定性,仍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技术挑战 。
传感器技术是无人系统的“五官”,负责感知和获取战场环境信息,为AI算法的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无人系统依赖多种传感器,包括视觉传感器、雷达、声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以实现对战场环境的全方位、全时段感知 。视觉传感器,特别是基于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的传感器,是无人集群在未知环境下作业的核心关键技术,能够为无人机构建周围环境并提供自身位置信息 。俄罗斯研制的“马利克”声学探测器,通过将采集到的无人机飞行声音与数据库实时联网比对,进而识别并发出预警,展示了声学传感器在反无人机领域的应用潜力 。以色列网线公司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机探测系统,则利用混合算法将可疑目标从噪声光谱环境中分离出来,并根据各种参数确定其威胁级别,这体现了传感器技术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 。
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全域协同化、载体泛在化、功能柔性化和敏捷智慧化四个方面 。全域协同化指的是从单装感知向集群化感知簇发展,构建“体系化对抗”的感知系统,各平台、传感器、武器系统以作战云节点为基础,实现陆、海、空、天、电、网态势的实时、多维和全时掌握 。载体泛在化则意味着传感器尺寸向极大化和极小化两极发展,类型上无人智能雷达、共形仿生雷达将成为主力,甚至生物也有望成为新型雷达载体,探测节点的数量将成指数上升,构建万物互联、全维感知的泛在式、云协同探测体系 。功能柔性化则强调发展多功能综合射频系统,使其具有单元功能、模块选择、平台组网的高度灵活性,实现按需探测感知、模式快速切换,真正实现“探—干—侦—通”高度一体化 。敏捷智慧化则依托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解决认知瓶颈,实现环境自适应、处理自判断;量子计算和量子存储等技术将助力数据处理完成决策快速化、精准化和自主化,实现探测即识别,并具备资源自控、抗毁重组、自主维护等功能,极大提升战场生存力和应变能力 。
动力系统是无人系统的“心脏”,为其提供飞行、航行或地面机动所需的能量和动力。 无人机的动力系统通常包括电动机等,负责提供无人机飞行和稳定所需的动力 。动力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无人系统的续航能力、速度、载荷能力和隐蔽性。例如,在蜂群作战中,大量低成本无人机对动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需要长时间滞空执行侦察或监视任务的无人机,高效的动力系统至关重要。同样,对于需要高速突防或携带重型武器的无人作战平台,强大的动力系统是必备条件。
虽然现有资料中关于动力系统具体技术突破的细节不多,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无人系统对动力系统的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和苛刻。 例如,水下无人潜航器需要安静、持久的动力系统以保证其隐蔽性和续航力。地面无人车辆则需要适应复杂地形、具备良好越野能力的动力系统。此外,新能源动力技术,如燃料电池、太阳能等,在无人系统领域的应用也值得关注,它们有望进一步提升无人系统的续航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动力系统的小型化、高效化和智能化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以满足不同类型无人平台对动力性能的特定需求,并提升其整体作战效能。
通信与网络技术是无人系统的“神经”,负责在无人平台之间、无人平台与指挥控制中心之间传输指令、数据和情报,确保作战体系的协同运作。 动态组网与通信技术是支撑智能化作战体系的关键技术之一,确保在高度动态变化的战场环境中,各作战平台能高效灵活通信、实时共享信息,实现智能化指挥控制和有人/无人协同作战 。动态组网技术使得作战单元能根据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快速、灵活地构建和重组通信网络,保持通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信息实时传输和共享 。智能通信技术则致力于构建高速、保密、大容量、低时延的通信网络,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通信方式,满足智能化战争多样化通信需求 。
区块链技术在军事通信领域的应用也展现出潜力,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的特性,有望满足复杂战场环境中的弹性保密通信需求,甚至可能打破互联网时代的数据霸权 。美军2021年启动的“任务集成网络控制”项目,依托作战云,将各作战域的感知、决策、打击、评估的线性杀伤链进行交叉重构,构建跨域杀伤网,形成了全局对局部、多域对一域、体系对平台的综合优势,这充分体现了先进网络技术在提升作战效能方面的作用 。然而,通信链路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是无人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 例如,在城市作战环境中,GPS信号可能受到干扰或屏蔽,因此无GPS信号的导航技术和通信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光纤通信因其传输效率高、稳定性强,且具备出色的全天候作战能力,成为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挑战的一种有效手段,俄罗斯的“食人鱼-10”和“食人鱼-13”无人机均采用新型通信系统,同时支持无线和光纤两种传输模式 。此外,量子加密和动态跳频技术也被用于提升通信的抗干扰和抗欺骗能力 。
无人化战争的技术突破催生了各作战领域深刻的战术革新,从空中到地面,从水面到水下,乃至陆地之下,无人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战争的形态。
空中无人作战系统,特别是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战样式和战术应用不断革新。 无人机凭借其无人化、低成本、高机动性、长航时等优势,在情报、监视与侦察(ISR)、目标指示、精确打击、电子战、通信中继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无人机可以深入敌后执行高风险任务,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并且能够引导多域火力打击力量对敌重要目标实施突击,极大地缩短杀伤链闭合时间并提高火力打击精度 。察打一体无人机更是集成了侦察和打击能力,通过预先授权可以实现快速发现、快速打击,进一步提升了作战效率 。
“蜂群”战术是空中无人作战领域最具颠覆性的战术之一。 通过大量低成本无人机组成集群,对目标实施饱和攻击或协同侦察等作战任务,具有数量众多、配置分散、灵活多变等优点,能够有效压制和突破敌方防空系统 。例如,在2021年5月,一个由20架自主飞行器组成的集群在加沙地带执行了一次高精度打击,全程无人干预,这标志着群体智能从理论走向战场现实 。群体智能算法,如受鸟群启发的自组织算法,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和安全网状网络,使得无人机集群能够实现去中心化协同和实时自适应决策,任务成功率比单机高出50% 。美国国防部的“复制者”计划和中国的分体式无人机设计都体现了各国在争夺这一战略制高点上的努力 。此外,“忠诚僚机”概念,即无人机与有人战机协同作战,由无人机执行前出侦察、目标指示、电子干扰甚至部分打击任务,能够显著提升有人战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也是空中无人作战的重要发展方向 。
地面无人作战系统,包括无人地面车辆(UGV)、战斗机器人等,正在逐步改变陆地战场的面貌。 这些系统可以执行侦察、排爆、火力支援、物资运输、伤员后送等多种任务,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并增强部队的灵活作战能力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曾使用“剑”式新型作战机器人执行城市作战任务,并开发了“派克波特”(PackBot)小型便携式机器人,用于在山洞、建筑物内部或下水道进行搜查作战 。这表明地面无人系统在复杂和危险环境下的应用潜力巨大。未来,地面机器人将拥有更高的人工智能,实现与人类更顺畅的配合和协同作战,并提高执行多样化作战任务的能力 。
地面无人作战系统的发展趋势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小型化,以适应单兵作战需求;另一方面是大型化,以便携带足够多的任务载荷,适应多种战术需要 。例如,为无人车配备反舰导弹和远程火炮,可以显著增强其打击能力 。此外,地面无人系统在城市作战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空间环境复杂,对无人系统的自主导航、地图构建和目标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SLAM技术的自主地图构建和目标自主识别技术,如基于低功耗人工智能芯片的智能化目标(人员、武器等)识别与定位技术、非合作人脸识别、人员身份识别与行为判断技术等,是无人集群城市作战应用的关键 。尽管关于“陆地之下”无人作战系统的具体技术细节在当前资料中较为缺乏,但“地下奇兵”的概念预示着未来地下空间也将成为无人系统的重要战场,例如用于隧道侦察、地下设施渗透等任务。
水面和水下无人作战系统,包括无人水面艇(USV)和无人潜航器(UUV),正在深刻改变海战模式,构建起“幽灵舰队”和“深海猎手”的新型作战力量。 这些无人系统可以执行情报监视侦察(ISR)、反潜作战(ASW)、反水雷作战(MCM)、水面战(ASuW)、对陆打击以及后勤支援等多种任务,有效扩展了海军的作战范围和能力,并降低了有人舰艇和人员面临的风险。例如,无人潜航器可以搭载跨介质无人飞行器实施反潜作战,展示了跨域协同的潜力 。为无人艇加装模块化垂发装置发射防空、反潜、对陆打击等导弹,以及为无人潜航器配备潜射无人机、鱼雷等,都在不断增强无人装备的跨域多任务作战能力 。
美国海军在无人水面和水下作战领域投入巨大,其“复制者”计划旨在快速部署大量全域、可消耗的自主群体系统,其中海战领域正通过“生产就绪、廉价、海上远征”(PRIME)项目和“商业解决方案开放”(CSO)项目,确保无人水面航行器供应商的多样化 。此外,美海军还在其“布什”号航空母舰上安装了全球首个无人空中作战中心,旨在操控MQ-25“黄貂鱼”无人机以辅助执行空中作战任务,并计划从2025财年起在“尼米兹”级与“福特”级航空母舰上安装,这标志着航母舰载机联队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无人系统的集群作战也在海战领域得到应用,通过大量低成本、可消耗的无人艇或无人潜航器组成集群,可以对敌方舰队或重要海上目标实施饱和攻击或持续骚扰,消耗敌方防御资源,为后续有人作战力量创造有利条件。
跨域协同与母舰投送是无人化战争发展的重要趋势,旨在构建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无人作战体系,实现多域作战能力的融合与倍增。 跨域协同指的是不同领域(如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的无人系统之间,以及无人系统与有人系统之间的协同作战。例如,无人车搭载无人机协同对地攻击,无人潜航器搭载跨介质无人飞行器实施反潜作战等,都是跨域协同运用的具体体现 。这种协同作战依赖于先进的通信网络、数据链技术和智能算法,确保各作战单元能够实时共享信息、统一行动,形成整体合力。智能算法在驱动数据流动、赋能决策、提升平台智能和精确引导能量投放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将数据效益转化为作战效能 。
母舰投送则是一种新兴的作战概念,指利用大型平台(如大型无人机、潜艇、水面舰艇)作为“母舰”,搭载和投送大量小型无人系统(如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至作战区域,执行侦察、打击、电子战等任务。 这种模式可以扩展小型无人系统的作战半径,提高其部署的灵活性和突然性。例如,无人潜航器搭载和发射无人机或更小型的无人潜航器,可以对敌方纵深目标进行侦察或攻击。大型运输机或轰炸机也可以作为无人机的“空中母舰”,在防区外释放无人机蜂群,对敌方防空系统进行饱和攻击。美军“任务集成网络控制”项目依托作战云,将各作战域的感知、决策、打击、评估的线性杀伤链进行交叉重构,构建跨域杀伤网,正是构建一体化无人作战体系的体现 。这种体系化的作战方式,通过优化杀伤链节点、加速各节点运行以及优化多节点协同,能够显著提升作战效率和整体作战能力 。
无人化战争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战场上的战术运用,更对全球战略格局、国际关系以及军备控制等宏观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人化战争的兴起将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拥有先进无人化作战能力的国家将在军事上获得显著优势,这可能改变地区乃至全球的力量平衡。一些中小国家通过引进或自主研发无人机等无人系统,也可能获得此前难以企及的战略威慑和打击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与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例如,远程精准火力打击体系的构建门槛因低成本自杀式无人机的出现而大幅降低,这意味着更多国家能够具备对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目标实施打击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扩散可能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增加冲突的风险。
其次,无人化战争可能改变国家间的结盟和对抗模式。拥有互补性无人作战能力的国家可能会加强合作,共同研发和部署无人系统,形成新的军事同盟。同时,针对无人系统的反制技术和战略也将成为国际军事合作与竞争的新焦点。此外,无人系统在边境巡逻、反恐、情报收集等方面的应用,也可能引发新的主权和安全问题,例如无人机越境侦察或打击可能引发外交争端。印度在其国防现代化进程中,就强调通过获取先进技术和发展本土国防工业来应对新出现的安全挑战,并认为与其他国家合作对国防现代化至关重要,可为其提供先进技术和战略支持,参与国际防务倡议增强了互操作性和知识共享 。这反映了各国在无人化战争背景下寻求技术合作和战略自主的复杂考量。
无人化战争的发展,特别是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高度自主性的无人作战系统的出现,对传统的核威慑理论和战略稳定构成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无人系统可以用于执行传统上由核武器承担的部分战略任务,例如对敌方关键基础设施、指挥控制中心进行精确打击,这可能导致核门槛的模糊化。如果常规无人打击系统能够达到与战术核武器相当的毁伤效果,且政治和道义成本更低,那么国家在危机升级时使用核武器的意愿可能会降低,但也可能导致常规冲突更容易升级。
另一方面,无人系统也可能被用于削弱对方的核反击能力。 例如,利用隐身无人机或无人潜航器对敌方的核力量进行侦察、监视甚至先发制人的打击,可能会打破原有的战略平衡,引发新的军备竞赛。此外,自主武器系统在核指挥控制链中的应用,以及AI算法在核决策中的作用,也引发了关于意外升级和失控风险的担忧。如果AI系统出现误判或受到网络攻击,可能导致未经授权的核武器使用,对全球战略稳定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如何在无人化战争时代维持有效的核威慑和战略稳定,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无人化战争的快速发展无疑将引发新一轮全球军备竞赛,各国为了争夺军事技术优势,将在无人系统研发、AI算法、传感器技术、动力系统等多个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美国国防部提出的“算法战”概念,以及组建“算法战跨职能小组”进行研究,正是为了在智能武器、隐身飞机和网电空间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构建新的技术优势 。美军拥有约592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其中不乏与“算法战”密切相关的项目,旨在借助算法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分类和预警,为军事决策提供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情报 。
这种军备竞赛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作战理论和部队编制层面。例如,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组建独立的无人机部队、无人机旅、团等,无人作战力量正在加速成军 。波兰的无人机部队已经开始正式运行,俄罗斯、美国也都宣称要组建自己的无人机部队 。军事专家杜文龙认为,无人机独立成军,按照单一建制进行各种作战任务和建设,已成为大势所趋,这有助于集中管理和发展无人作战力量,避免各军兵种无序发展 。这种趋势如果缺乏有效的国际军控机制加以约束,可能导致军事技术的无序扩散和军事对抗的升级,增加全球安全的不确定性。各国在人工智能、自主系统、高超音速导弹等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印度就面临着与竞争对手在这些领域保持技术平等的挑战 。
无人化战争,特别是自主武器系统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争议和法律挑战,迫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战争的规则与人类的道德底线。
自主武器系统(AWS),特别是具备“识别目标并开火”能力的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LAWS),引发了深刻的伦理争议。 核心问题在于将生杀予夺的权力交给机器是否符合人类的道德准则。人工智能系统目前无法复现人类的道德情景判断能力,其“军事目标”判定标准基于数据特征而非价值认知,这使得“合法攻击”与“道德屠杀”的界限趋于模糊 。例如,在复杂和动态的战场环境中,自主武器系统如何准确区分战斗员与平民、受伤失去战斗能力的人员或主动放下武器的士兵,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 。一旦判断错误,就很容易导致滥杀无辜,严重挑战国际人道法要求的区分原则 。
此外,远程操控无人系统进行杀戮,使得操作人员与战场空间分离,降低了其对战争残酷性的感知,可能削弱人类对战争的道德约束力 。操作人员如同玩电脑游戏一样进行虚拟化、冷漠化的杀戮,可能导致“置身事外”、麻木不仁的心态,进一步弱化对战争的约束 。这种“按钮战争”降低了战争的人员伤亡成本,可能导致战争决策门槛被降低,使得军事强国在武力使用上更具随意性,从而使战争的爆发更加容易和频繁 。美军联合部队司令部机器人项目部主任约翰逊就曾表示,使用机器战士可以避免因人员伤亡带来的政治压力 。这种伦理困境在于,战术能力的迭代速度远超伦理共识的形成速度,导致军事行动在“法理滞后区”中形成道德真空 。
现有国际法,特别是国际人道法(IHL),在应对无人化战争和自主武器系统带来的新挑战时,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国际人道法的核心原则包括区分原则(区分战斗员与平民、民用物体与军事目标)、比例原则(攻击所带来的附带平民伤亡和民用物体损毁不应超过预期的具体和直接的军事利益)和预防原则(采取一切可行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平民伤亡和民用物体损毁)。然而,自主武器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中能否始终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存在巨大疑问。例如,AI算法在目标识别和威胁评估方面的局限性,可能导致其无法准确适用区分原则和比例原则 。
国际社会对于如何规制自主武器系统尚未形成广泛共识。一些国家和非政府组织呼吁禁止或严格限制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的研发和使用,认为人类必须对使用武力的决定保有最终控制权。而另一些国家则主张通过制定行为准则或技术标准来规范其发展和使用。目前,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CCW)框架下的政府专家组(GGE)正在就LAWS问题进行讨论,但进展缓慢。印度就主张在使用致命自主武器时进行人为监督 。这种法律框架的滞后性,使得无人化战争的实践往往走在国际法规制的前面,带来了法律适用上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军事行动在“法理滞后区”中形成道德真空,当战争变成纯粹的技术能力展示时,军事伦理的约束力可能退化为装饰性存在 。
自主武器系统的使用带来了复杂的“问责空白”和责任归属难题。 当自主武器系统在战场上造成意外伤亡或违反国际法时,应该由谁承担责任?是设计算法的工程师、下达作战命令的指挥官、操作无人系统的士兵,还是AI系统本身?如果AI系统在学习和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超出设计者预期的行为,那么责任界定将更加困难。传统的战争责任体系主要基于人类行为主体的可归责性,而自主武器系统的引入使得这一体系面临挑战。
由于人工智能系统目前不被视为法律和道德主体,因此其本身无法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责任是否应该完全由人类承担?如果AI系统的决策过程不透明(“黑箱效应”),或者其行为受到不可预测的环境因素影响,那么追溯和确定人类责任将非常困难。这种“问责空白”不仅可能导致受害者无法获得正义,也可能削弱对非法使用武力行为的威慑。 一些学者认为,需要建立新的法律框架和责任机制来应对这一挑战,例如,可以考虑对AI系统的设计、测试、部署和使用过程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和认证,并明确不同环节相关人员的责任。然而,要形成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确保在开发和部署这些技术时,遵守国际人道法和保护人权至关重要 。
无人化战争的浪潮已势不可挡,它既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从AI算法的“大脑”赋能,到传感器、动力、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再到空中“蜂群”、地面“钢铁洪流”、水下“幽灵舰队”以及跨域协同等新型作战样式的涌现,无人化战争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战争的面貌。其在战略层面引发的国际关系调整、核威慑挑战以及军备竞赛风险,以及在伦理法律层面带来的自主武器争议、“问责空白”等困境,都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审视和应对。
面对这场深刻变革,消极回避或简单抵制都非明智之举。 我们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无人化作战能力,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无人化战争带来的多重挑战,特别是其在伦理和法律层面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国际社会亟需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探索和制定适应无人化战争时代的国际规则和行为准则,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和平与安全,而非加剧冲突与对抗。 这包括对自主武器系统的研发、部署和使用进行严格规制,明确责任归属,防止“杀手机器人”的滥用;推动国际人道法等现有法律体系的更新与完善,填补法律真空;建立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防止因误判或技术故障引发意外升级。
最终目标是塑造一个既能充分发挥无人化技术优势,又能有效控制其风险,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和长远利益的未来战争规则。 这不仅需要各国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科技界、学术界、法律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智慧贡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无人化战争的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共同守护人类的和平与安宁。
69岁大爷与女子领证后被骗70万,女方获刑10年4个月,大爷:她宁愿坐牢也不退钱
2023年,陕西西安时年69岁田先生与女子领证后被骗70万,女方获刑10年4个月, 被判还61万,大爷:她宁愿坐牢也不退钱,名下啥都没有,账户也没钱。
近日王女士因出现反复腹痛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于是到湖北十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科就诊。在肠镜探查过程中,医生发现了一条正在蠕动的长条形寄生虫,根据鉴定确认其为一条蛔虫成虫,取出后测量该虫长达20厘米。
随手拍摄的一段菜品视频,被认定为“违法广告”,面临45万元处罚……近日,一张由山东临沂市兰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3月出具的《行政处罚告知书》引起热议。事情源于当地一餐馆老板张女士,年初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一段展示菜品的视频。
2025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上调2% 基本养老金≠个人养老金 这两笔钱要分清楚
2025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上调2%:基本养老金≠个人养老金,这两笔钱要分清楚。
聚在机舱门口围观明星致航班延误,“伴飞”粉丝被警方处罚,#粉丝围堵明星推倒工作人员被行拘。
#阳江第一村 #黎田在贩卖阳江 #黎田户外 #黎田落村 #黎田户外柴火煲仔饭
她让羞耻归于施暴者!72岁性侵受害者吉赛尔获授骑士勋章!拒绝匿名当庭指证!逼51名罪犯伏法 改写国家法律!#法国#马赞强奸案#法律#马克龙
泰安市东岳建设有限公司积极护航泮河大街东延项目考古工作作为完善泰城东部交通网络的重点城建项目,泮河大街东延(万官大街—博阳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汉代墓葬遗址。
湖南省气象台预计7月17日白天湖南大部仍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湘北局地最高气温40℃以上17日晚至18日大部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湘北局地暴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天气高温橙色预警湖南省气象台7月16日16时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17日白天,全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37~39℃的高温,湘中以北局地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生前是“布鞋企业家”,走后是三个外籍娃。近日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有三个私生子的传闻在网上闹得是人尽皆知。PG电子免费试玩PG电子免费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