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游戏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竞技与智能科技解决方案

i1pcban.jpg i1pcban.jpg

企业动态

蜂群狼群协同作战陆军无人作战模式首度公开!

2025-08-05 

分享到

  PG电子免费试玩

蜂群狼群协同作战陆军无人作战模式首度公开!(图1)

  戈壁夕阳下,完成任务的机器狼群静静伫立在回收区,数码迷彩在余晖中反射着金属的冷光。这场名为“蜂群狼群”的战术革命,不仅将步兵班组火力提升了200%以上,更以100%的国产化技术,铸就了一个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作战体系。当美军仍在犹他州杜格威试验场测试其四波次无人机“狼群”战术时,中国陆军已实现了空中蜂群0.3秒内完成战术重组,以及地面“狼群”的无缝协同作战能力——这标志着中国在无人化战争变革中,已经占据了核心引擎的位置,并正以科技利刃重塑着未来的战争规则。

  这场革命的起点,源于一次在海拔4600米西藏军区举行的演习。面对山脊后方坚固的工事,官兵们利用价格低廉,堪比手榴弹的微型无人机集群,发起了“蜂群”式精准打击。原本需要数小时才能攻克的据点,在密集的火力网下瞬间瓦解。这正是“蜂群”战术的威力所在:300架无人机组成直径达2公里的立体作战集群,可在指挥指令下达的瞬间,于0.3秒内完成战术分组。20架侦察无人机前出构建三维战场模型;50架电子战无人机释放强大的电磁屏障,压制12种主流雷达频段;而攻击集群则采用“饱和式精确打击”模式,以10机一组锁定雷达站、弹药库等关键目标,演习数据显示其命中精度误差不超过0.8米,即使在强电磁干扰下仍能保持98%的惊人命中率——这得益于北斗导航与激光雷达的融合定位技术。即使有3架无人机被“击落”,剩余机体也能在2秒内自动重组阵型,迅速弥补防御缺口;当无人突击车弹药告罄时,补给无人机则在数据链引导下,于90秒内完成吊装补给作业。所有这些能力,都依托于国产“智联-2000”战术通信系统,其端到端传输时延控制在100毫秒以内。

  而支撑“蜂群”战术高效运作的,是地面“狼群”的协同作战。在西北戈壁的演习现场,三架身披数码迷彩的“机器狼”以三角阵型高速突进,热成像仪轻松穿透烟幕,精准锁定目标。后方士兵只需轻点战术平板,装备榴弹发射器的“火狼”二号便会猛烈开火,敌方工事瞬间炸裂。与此同时,十几架FPV无人机如蜂群般扑向残余火力点,彻底摧毁敌方防御体系。 这支解放军第76集团军某旅所展示的“狼群蜂群”无人作战模式,是陆军首次公开的创新性作战体系。

  这种人机协同作战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模式。解放军将每个步兵班重构为三个“人机作战小组”:9名士兵与3台“机器狼”组成铁三角,彻底改写了地面作战规则。“侦察狼”一号如同战场幽灵,装备热成像与激光测距仪,可在200米外精准锁定目标;“火狼”二号化身为移动军火库,搭载191式自动步枪和40毫米榴弹发射器,每分钟可倾泻600发弹药,火力强度相当于30名步兵;“全能狼”三号更具备反坦克与防空双模式,可在90秒内完成弹药切换,是名副其实的战场多面手。 这一组合将步兵班组作战半径从500米扩展至1500米,火力密度提升了200%以上。士兵通过量子通信链路在掩体后方指挥作战,传统步兵冲锋的惨烈场景正成为历史。这些“机器狼”自主构建30节点作战网络,实现了从个体智能到群体智能的飞跃,它们能在数秒内重组阵型,如同真正的狼群般协同狩猎,其核心是响应时间仅为200毫秒的神经视频链路,结合实时环境建模技术,构成AI决策-群体响应-火力打击的无缝闭环。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低廉的成本。当美军还在为单价7万美元的四足机器人犹豫时,中国“机器狼”的成本仅为数千元人民币,实现了大规模列装。这背后是100%国产化的供应链体系——特种钢材、传感器、芯片完全自主可控,甚至民用手机生产线战时可直接转产军用机器人。 这种低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战术优势,体现在山地战场上,“机器狼”的270度关节轻松跨越垂直障碍,四足结构克服了履带车辆的机动局限;在城市巷战中,“蜂群”无人机穿透狭窄空间执行侦察打击,传统步兵难以企及的死角尽在掌控;在跨域协同中,歼-16战机引导无人机群佯攻,无人机回传实时数据为战机提供火控参数,异构平台协同效率倍增。

  然而,这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红蓝对抗演习中,红方满怀信心地运用有人-无人协同战术进攻,却遭遇蓝方反无人设备的强力反制,最终任务失败。“无人机被击落!地面无人组全灭!”导调裁定传来,这是沉重的打击。技术军官李欣玥坦言:“这是沉痛的打击。”但官兵们彻夜研究战例,重构战争思维,他们白天练战术操作,夜晚学技术研改,最终打通了从概念到实战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试的错,就是部队少走的弯路”,他们总结道。 正是这种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的精神,最终造就了今日中国陆军在无人作战领域的领先地位,也预示着未来战场上,由算法驱动的钢铁族群将重塑战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