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分享到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十四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和世界级港口群,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当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擎、以绿色转型为底色的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CR450动车组实现时速400公里持续运行,创造高铁速度新标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填补了航空与高铁之间的速度空白。又如,农村智慧物流“最后一公里”加速打通,山东青州的“无人机+驿站”模式,山区农产品从采摘到送达城市消费者手中的时间缩短至48小时。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制约。例如,多式联运衔接效能有待提升,部分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接入尚未完全覆盖;不同运输方式在货物编码、单据格式等标准上存在差异,导致联运效率不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需加强,智能交通领域部分关键部件和核心专利仍依赖外部,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上还有提升空间;东部沿海地区智慧交通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中西部农村地区数字化改造进度相对滞后,数据共享不畅影响了跨区域协同效率。未来,要在产业布局、智慧升级、绿色转型等方面发力,向“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未来前行。
以一体化融合打破交通效率堵点。持续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水平。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硬连接”,新增铁路专用线,推动提升重点港口、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覆盖率。深化“软衔接”改革,依托国家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统一货物追踪编码标准,实现海运、铁路、公路运输信息“一单到底”。推广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模式,通过补贴降低企业联运成本,提升全国集装箱铁水联运量。
以技术创新突破产业瓶颈。推动交通领域改革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传统交通运输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的深度联动。依托国家科研平台和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推动重大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突破,重点支持智能驾驶芯片、车路协同通信协议、智能导航终端等技术研发应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智能交通联合实验室,加速自动驾驶算法、新能源动力系统等技术成果转化。扩大自动驾驶出租车、智能公交等应用场景,积累安全测试经验。提升交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交通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以绿色转型重塑发展底色。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全国铁路货运量和内河货运量占比。加大新能源装备推广力度,提高长途运输、PG电子手机版公共交通、水运领域新能源车辆占比,加快充电桩、加氢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新能源运输设备的后顾之忧。推广船舶LNG动力改造,完成沿海老旧运输船舶节能改造,降低内河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线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