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分享到
近日,一则关于俄乌战场的消息在国际军事圈掀起轩然大波。乌克兰军队宣称,在哈尔科夫地区的战斗中,一支由无人机和地面机器人组成的机器部队不仅突破俄军防线,还迫使整建制俄军投降,更创下全程无人参与的作战纪录。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双方你来我往的战报早已屡见不鲜。俄罗斯常公布摧毁乌军装备的视频,乌克兰也频频展示打击成果,这种各执一词的宣传战早已是家常便饭。因此,外部对于乌克兰机器部队迫降俄军的说法心存疑虑,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战场信息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各方都想通过舆论提振士气,这在战争中本就是常态。
然而,俄乌战争倒逼乌克兰在无人装备的改装、组网和战术运用上不断突破,如今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作战模式。三年战火洗礼中,无人机、无人战车等装备从零散试用逐步发展到协同作战。乌克兰对无人装备的运用已臻成熟,这个事实不容置疑。
再者,在人机对抗中,血肉之躯的局限日益凸显。士兵在枪林弹雨中承受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长期高压下早已疲惫不堪。而无人机只要能源不竭、弹药充足,就能不知疲倦地执行任务,昼夜不息地侦察袭扰。面对不知疲倦的机器,人的心理防线更容易土崩瓦解。
因此,无论哈尔科夫事件有多少水分,无人装备重塑战争形态的趋势已不可逆。人类战争史每一次跃升都伴随着技术突破,如今无人系统正开启战争的变革。
乌克兰此次行动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单一装备的性能,而是无人系统展现出的协同作战能力。无人机负责侦察监视,地面机器人承担突击任务,整个作战流程环环相扣,形成完整闭环。这种多平台配合的作战模式,意味着无人装备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主战力量,其意义非同小可。
早在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用无人机群横扫亚美尼亚装甲部队,让世界首次见识到无人装备的集群威力。俄乌冲突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深入,俄军柳叶刀无人机与乌军海鹰-10无人机每日交锋数百次,甚至出现无人装备与传统火炮协同作战的创新战术。如今的战场,无人装备早已不是科幻元素,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场主力。
要想构建这样的作战体系,需要攻克多重难关。首先是集群智能控制,要让数十甚至上百台无人装备像蜂群般协同行动,动态分配任务,这需要强大的算法支撑。其次是抗干扰通信,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确保指令畅通,直接关系到无人系统的战场生存。最后是能源与载荷平衡,既要保证装备续航,又要携带足够弹药,这对材料与动力技术提出极高要求。
当前,各国都在加速推进无人作战体系建设。美国忠诚僚机项目探索有人机与无人机混编模式,以色列守护者无人战车在加沙战场经受实战检验,中国在这一领域同样成果斐然。机器狼地面作战平台列装部队,翼龙、彩虹系列无人机享誉国际,无人机集群技术在演习中展现出的战力令人瞩目。这些进展表明,无人协同作战已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形态。
哈尔科夫事件给各国军队敲响警钟,对中国而言,既要加速构建无人作战体系,又要发展有效的反制手段,在攻防两端齐头并进,才能掌握未来战场的主动权。
在无人作战体系建设方面,全域协同是核心方向。陆、海、空、天、电各领域无人装备需形成有机整体,地面无人装备可配合装甲部队突击,无人机群能夺取制空权,无人舰艇可执行远洋任务,太空无人平台提供通信导航支持。
这种多域协同,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要革新作战理念,从以有人装备为核心转向有人和无人协同,甚至在特定场景实现无人主导。
同时,中国要保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为无人装备智能化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算法优化,无人机群可快速识别目标、规避火力、调整战术,这种自适应能力将大幅提升实战效能,让无人系统在战场中应对自如。
哈尔科夫战场证明,廉价无人装备可让重金打造的传统防线形同虚设。因此,中国必须针对性发展反制技术,通过电磁压制可干扰无人装备的通信导航,激光拦截能低成本摧毁低空目标,反蜂群战术通过电子诱骗、网络攻击瓦解集群协同。只有攻防兼备,才能在无人战争中占据主动,避免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目前,中国在无人机等无人装备领域已具备成熟的技术与应用能力,无人装备的产能也十分可观,能够满足未来根据战场需求快速调整装备规模、形成集群作战的需求。
这也意味着,中国已为适应未来战争形态、应对复杂战场环境做好了充分准备,能够在无人装备主导的新型作战模式中占据主动,也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筑牢国防盾牌。PG电子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