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游戏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竞技与智能科技解决方案

i1pcban.jpg i1pcban.jpg

企业动态

无人机“飞入”高速公路应用

2025-07-18 

分享到

  

无人机“飞入”高速公路应用(图1)

  2024年5月,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发布《关于开展低空无人机在公路巡查巡检中的先行先试试验项目的征集通知》,明确聚焦桥梁巡查、边坡巡查、应急抢通、管理支撑四大场景,最终从全国范围内征集21个先行试点项目。这一动作标志着无人机正加速成为智慧公路的新型生产力工具,更释放出明确信号:到2025年底,交通运输部将出台技术指南与建设方向指引,2026年实现全国规模化推广。无人机在高速公路行业的应用,即将迎来政策牵引、技术成熟与刚需爆发“三浪叠加”的关键期。对于低空经济、无人系统、智慧交通等领域的企业而言,未来三年将是决定能否占据主导权的“窗口期”。

  交通部此轮先行先试并非“单点突破”,而是以“试点—标准—推广”的系统化思维谋划未来。随着政策边界的清晰、职责分工的明确、空域协同的突破,无人机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合法飞、有效飞、安全飞”,为规模化应用扫清制度障碍。

  多旋翼、固定翼与垂直起降复合翼无人机的飞行性能、载荷能力、抗风与抗干扰能力均实现质的飞跃。AI识别、5G图传、北斗导航、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推动无人机从“图像采集工具”进化为“智能巡检平台”,具备高频次、数据化、全天候作业能力。

  全国4800余座高速桥梁、数十万公里高速路网,对安全、效率与成本提出三重要求。传统人工巡检在山区、高墩桥梁、滑坡高风险边坡等复杂场景下,面临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的困境。无人机的无接触、高精度、全天候优势,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

  通过高分辨率光学相机与红外热成像,配合AI裂缝识别算法,无人机可对桥梁裂缝、位移、锈蚀、防撞设施等进行高频次、数据化巡查,为结构健康监测提供持续数据支撑,实现从“定性观察”到“定量分析”的跨越。

  针对高落差、植被密集的边坡监测区域,无人机通过三维建模与动态比对,快速发现滑移、裂缝、沉降等隐患,弥补传统人工巡检的“盲区”,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现场,无人机可第一时间到达,提供全局画面和重点部位细节,辅助指挥调度。部分企业已开发“应急空投+喊话+夜间搜救”一体化系统,实现“无人机+应急装备”的深度融合。

  无人机高频巡查数据将接入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平台,成为数字孪生公路的实时输入,为智慧运营、养护决策、成本控制提供底层支撑,推动公路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聚焦结构轻量化、载荷适配性、续航与抗风能力,向系统解决方案商转型,嵌入AI识别与任务链路,实现“飞得稳”到“飞得懂场景”的升级。

  将无人机数据纳入路网监测/养护系统,打通地面监控、桥隧监测、边坡雷达与空中数据链路,实现路段健康管理数字孪生,构建“空地一体”的监测网络。

  开发专用于桥梁裂缝、边坡位移、积水分析的模型,建立标签化数据库,训练交通场景识别算法,搭建可复用、可订阅、可服务化的行业平台,赋能无人机“智能巡检”。

  联动地方政府与交投公司,共建“无人机飞行走廊”,建设临时起降点、补能站、空中指挥调度中心,与无人机运营公司协作开展托管飞行服务,完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

  提供按公里计费、按航线订阅、PG电子网页版按频次结算的巡检服务,整合无人机平台、飞手培训、数据处理、报告输出能力,与地方交投、施工养护单位建立长期运维合作机制,推动服务模式创新。

  2026年将是政策爆发的时间点,但真正的行业机会属于现在就能进入、落地、验证的先行者。低空经济的“第一战场”,或许不在城市物流,而是在数十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之上。这是一个“向天空要效率”的时代,也是一场新基础设施变革的前奏。从政策到技术,从场景到企业,无人机与智慧公路的融合正在加速。你,准备好起飞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