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0
分享到
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空袭后,就节节败退,6架主力战机被巴基斯坦歼-10C搭配中国PL-15导弹击落,其中包括3架阵风战斗机。
这场惨败让印度彻底收敛了有人机大规模空袭的野心,转而将宝押在无人机上。印度的逻辑很清晰,无人机成本低、可消耗,还能规避飞行员伤亡风险。
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是以色列制造的,能在空中长时间巡航,一旦锁定目标,便会发起自杀式攻击。该机型具备6小时滞空能力和1米级打击精度。
印度此次行动采用蜂群战术,单日投入超百架无人机,其中哈洛普承担主攻任务。印度甚至将苍鹭察打一体无人机配合,使用导弹与无人机搭配,对巴基斯坦火力全开。
但印度没想到的是,巴基斯坦早已在中国的帮助下,构建了一套专门针对无人机的天网PG电子试玩系统。
当印度的无人机编队扑向巴基斯坦时,巴基斯坦手中的中国盾牌让77架来袭无人机精准击落,其中中国造LY-80将来袭的13架无人机一举击落了12架。这套被巴方士兵称为守护神的装备,正是中国红旗-16防空导弹的外贸改进型。
猎鹰LY-80区别于传统倾斜发射的防空导弹,采用冷垂直发射技术,导弹升空后可360度转向锁定目标。这意味着它无需调整发射架角度,就能对来自任何方向的无人机发起攻击,反应时间比同类装备快30%以上。
巴方将中国提供的YLC-12中低空雷达与LY-80系统联网,这种雷达对小型无人机的探测距离可达80公里,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过滤掉飞鸟、民航机等干扰信号。更关键的是,配套的电子战系统能对无人机实施频段压制,让印度勒什克的遥控信号多次出现中断。
LY-80配备的SD-10A导弹,采用雷达和红外成像双模导引头,对微型无人机命中率极高。一枚导弹成本较低,却能击落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无人机,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防御模式,让印度的蜂群战术变成了烧钱游戏。
俄乌冲突中,俄军铠甲-S防空系统对无人机命中率不足40%,也门战场上胡塞武装用民用无人机让沙特防空部队束手无策。
反无人机如此之难,关键在于目标特性的改变。现代无人机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传统防空武器打击无人机的困境愈发明显。而中国提供创新的解决思路,即用体系化思维打破单一装备局限。
LY-80系统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无人机威胁,其火控计算机内置集群目标分配算法,能在2秒内完成威胁排序并分配拦截弹。其配套的光电跟踪系统对热信号微弱的电动无人机也能精准锁定,更重要的是,中国军工为巴方提供了定制化训练体系,让操作员能熟练运用雷达静默、光电跟踪和被动制导的战术,避开印度的电子侦察。
虽然印度无人机技术发展,具备一定外部助力与产业潜力。通过与以色列、美国等国的深度合作,其引进了无人机穹顶、苍鹭等先进装备及技术转让,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推动本土研发,且国内私有企业在集群技术上有所突破。
然而,印度无人机核心短板在于自主研发与系统整合能力不足。首款国产无人机拉斯托姆-II研发周期长且问题频发,误判率高,关键芯片依赖进口。传感器、小型化等关键技术存在差距,反无人机系统在实战中暴露误击、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进口装备也故障频发,整体难以形成高效协同的技术体系。
这次击落12架印度无人机的战绩,不仅体现出了中国制造装备的强大实力,对中国军工来说也是最好的广告。实战中打出来的优异成绩,远比PPT上的数据,更让人信服。
从霹雳导弹击落阵风,到猎鹰导弹横扫无人机,中国军工在印巴冲突中展现的,不仅是单件装备的性能优势,更是对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理解。
印度试图用堆砌先进装备弥补体系缺陷,中国则通过系统整合实现效能倍增。这种差异在人工智能、高功率微波等新技术涌入战场的当下,显得尤为关键。
巴基斯坦在运用中国装备时,通过深度融合与战术创新形成独特优势,使其在实战中屡建奇功。巴方这种对中国装备的体系化消化能力,既源于中国军工提供的技术适配与训练体系,也得益于巴方结合本土战场环境的灵活运用,使其在印巴对抗中构建起难以突破的防空屏障。
从中可以看出,真正的战场优势,不是武器与武器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博弈,是让雷达、导弹、电子战设备甚至操作人员形成有机整体的战争生态。
这场发生在克什米尔的无人机攻防战,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当更多国家开始认识到中国体系的价值,全球防空市场的格局,可能正在迎来一场静悄悄但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