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
分享到
近日,美国某智库发布了《中国无人机群未来作战概念》报告。该报告梳理了2019-2024年中国军方及国防领域专家的公开文献,系统分析了中国在无人机群技术研发、作战应用(尤其是针对台湾场景)及反制措施等方面的进展,报告的结论认为中国正加速推进自主无人机群技术,以应对 “台湾问题”军事挑战,并积极借鉴俄乌冲突等实战经验完善其攻防体系。
该报告精准梳理了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脉络,认为并非 “突然崛起”,而是历经六十余年持续积累的结果。从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看,这一进程既符合技术迭代规律,也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衔接。
报告将中国无人机技术发展可划分为四个清晰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了 “需求牵引、技术突破” 的特点:
以北航为核心,仿制苏联无线电控制靶机和侦察无人机,代表机型为 “长空一号” 靶机和 “无侦-5” 高空侦察无人机,奠定了无人机研发的基础工程能力。
聚焦中高空长航时(MALE)无人机,研发 “翼龙”“彩虹” 系列,实现了从 “靶机” 到 “侦察+作战” 的功能跨越,初步形成实战能力。
突破自主控制技术,推出 “翼龙-2”“彩虹-5” 等察打一体无人机,性能接近美国MQ-9 “死神”无人机,并开始探索无人机群协同技术。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重点发展中小型智能无人机群,实现 “蜂群” 协同作战,代表成果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的48架固定翼无人机群、200架规模集群测试,标志着中国在无人机群控制算法、分布式协同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2018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发布《无人机系统发展白皮书》,明确 “2025年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无人机产业体系,2035年关键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的目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
2021年 “十四五” 规划将 “智能武器装备发展” 列为国防建设重点,明确提出 “推进无人平台、无人机群及控制系统现代化”,推动军用与民用技术融合(“军民融合”),形成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体系。
据数据显示,中国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90%的全球份额,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为军事无人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支撑——据预测,2025年中国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长67%。
该报告指出,中国国防专家高度关注国际冲突中无人机的应用,将其视为 “未来战争形态变革的风向标”。从中国视角看,这些冲突不仅是技术验证场,更是作战理念创新的源泉。
减少一线作战人员投入,尤其在高危任务中降低伤亡风险 —— 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无人机群实现 “零伤亡” 摧毁亚美尼亚地面目标,这一案例被中国军方期刊多次引用。
中小型无人机(尤其是侦察、战术打击型号)制造成本低,可大规模部署形成 “数量优势”。例如,俄乌战争中乌克兰使用的商用改装无人机,成本仅为传统导弹的1/100,却能有效打击装甲目标。
无人机操作员培训周期短(仅需数周),远低于有人机飞行员(数年),可快速形成战斗力。
弱小方通过无人机群可对强敌形成 “以弱胜强” 的制衡 —— 中国专家认为,这一特性对维护国家主权、应对外部干涉具有重要价值。
阿塞拜疆将老旧安-2 运输机改装为诱饵无人机,诱使亚美尼亚防空雷达开机,随后无人机群精准打击暴露目标,逆转战局。中国专家总结其核心经验为 “诱饵牵制+集群突击”,并提出将该战术应用于海岛作战的设想。
双方无人机的 “攻防对抗” 成为重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期刊分析指出,乌克兰的小型侦察无人机与巡飞弹结合,可有效打击俄军步兵;而俄罗斯的 “REX-1” 电磁炮通过干扰GPS和通信信号,成为反制无人机的 “低成本方案”。中国从中提炼出四大教训:需强化无人机电子防护、完善有人-无人协同训练、提升通信与情报融合能力、拓展多域联合作战场景。
该报告认为,中国无人机群发展的核心目标是 “服务于台湾场景的军事需求”,同时构建应对外部无人机威胁的反制能力。从中国视角看,这一 “攻防并重” 的布局,是维护国家统一与国防安全的必然选择。
中国军方文献明确将无人机群视为 “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能力之一”,其应用场景聚焦于两栖攻击与封锁作战:
国防科大专家在2020年提出,无人机群可在 “跨海、登陆、巩固” 三阶段发挥核心作用:跨海阶段负责远程预警与侦察,实时监控台海态势;登陆阶段实施电子干扰、火力压制,清除滩头障碍;巩固阶段承担前沿警戒与近距离支援,为地面部队开辟通道。2021年,第73集团军在 “跨海夺岛119高地” 演习中,首次以无人机群为 “先锋”,完成侦察、干扰与自杀式攻击任务,验证了实战可行性。
2024年《指挥控制与仿真》期刊模拟了 “台海封锁” 场景,提出无人机群的 “分层协同” 方案:中大型长航时无人机(如 “无侦-7”)负责200公里外预警,小型复合翼无人机(如 “BZK-06”)填补中低空盲区,反辐射导弹(如 “鹰击-35”)摧毁台湾雷达系统。模拟结果显示,当无人机群规模与多样性达到阈值时,可有效控制台湾周边海域,遏制外部势力干涉。
报告指出,面对全球无人机群技术的扩散,中国同步推进反制能力建设,形成 “探测、软杀、硬毁、伪装” 的完整链条:
整合卫星、雷达、光电、声学等手段,构建全域监控网络 —— 例如,舰载雷达与无人机协同,可识别50公里外的小型无人机群。
根据距离实施梯度防御:200公里外以远程火炮摧毁发射平台;50-200公里用防空导弹与电子战武器干扰通信;5-50公里部署微波武器、激光武器;5公里内则以高射炮、密集阵火炮实施饱和打击。2024年《激光与红外》期刊研究显示,舰载激光武器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通过烧毁无人机传感器或机身,有效拦截小型集群目标。
中国密切关注美俄以 “定向能武器”“高功率微波” 反制无人机群的进展,同时自主研发特色技术 —— 例如,借鉴俄罗斯电磁炮思路,中国轻兵器期刊提出 “单兵电磁枪” 方案,可干扰1公里内无人机的导航与通信。
该报告反映了中国无人机群技术的快速发展,但需从更全面的视角理解其本质:中国无人机群的发展,既是应对全球军事技术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防御性举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